偏头痛中医针灸12种治疗方法及名家验案

白癜风皮肤健康 http://pf.39.net/bdfyy/bdfzd/140914/4473194.html
-偏头痛-

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的疾病。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明,约50%的病人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博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剧烈时伴眩晕、出汗、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症,持续约数小时。一般间隔数周复发,呈周期性发作。

中医学亦称本病为偏头痛或偏头风,多因肝气郁结,化风化火,循肝胆之经上挠头面所引致。针灸治疗偏头痛有较长的历史和较好的效果。通过临床的不断筛选比较,近十多年来,在选穴和刺激方法上都摸索到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一般主张应用传统的透穴刺法,刺血拔罐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还有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具体选穴和治法手法上,有人以即时止痛为指标,通过对照观察发现,偏头痛以局部选穴较佳,而针刺得气后快速捻针至针感强烈出针,其疗效优于留针20分钟。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止痛率)在90%以上。其疗效比较巩固,少数获效后有反复的病例,继续治疗仍可见效。

由于头痛有时可为某些严重疾病的早期表现或突出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系统检查。而针灸治疗也只有根据主客观提出的依据,做出那怕是初步的诊断,才能考虑应急处理。

(一)体针(之一)

1.取穴

主穴:翳风、绝骨、水突、风池。

配穴;太阳透角孙、合谷。

2.治法

每次取1穴,效不显时可选取取其中二穴,配穴酌加。翳风穴针法:局部消毒后,右手持针沿下颌角与乳突之间进针,向对侧乳突深刺1.5寸~2寸,以捻转为主结合提插,使针感(多为酸、麻、重、胀)向咽喉或舌根部放射。针感不明显者,可通以电针仪,连续波刺激。绝骨穴针法:进针2寸左右,以捻转结合小幅度提插,使针感向上传导。水突穴针法:令病人平卧,颈背下垫一枕头,使颈部后仰,穴区消毒后,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前及颈总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持3寸毫针自针剌部位循皮肤垂直剌入,当针尖触及横突后,将针提起少许,再向下方徐徐剌入,直抵脊柱,轻度捻转。病人即感觉酸麻胀痛等,有时向同侧颜面及上肢内侧放射。风池穴,或寻得压痛明显处进针,向对侧眼窝内下缘方向,略斜向剌入1寸~1.5寸,反复提插,使针感向头顶、颞部、或前额放散。太阳透角孙,平剌进针约1.5寸~2寸,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颞部。合谷取同侧,泻法。均留针20分钟~30分钟。每日1~2次。7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日~2日。

(二)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分两组。(1)悬颅(或太阳)透率谷;(2)华佗夹脊5、7、9、11、14。

配穴:百会、风池、太冲、金门、中渚、肩井、合谷。

2.治法

主穴每次一组,交替轮用,配穴酌加1~2穴(风池必用)。悬颅(或太阳)透率谷法:以28号3寸毫针,自悬颅穴或太阳穴刺入,向率谷方向捻转进针(太阳穴可先直刺1.0寸~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再行透刺),约1.5寸~2.5寸左右,采用捻转加小幅度提插之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华佗夹脊针法:针尖对向椎体,针身与皮肤呈75度角,在距脊中线7分处刺入1.5寸~2寸,产生强烈针感后,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留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目内眦刺入,深1.5寸左右,细心探寻,使针感扩散至同侧头颞部,以上法运针1分钟~2分钟。风池穴可采取缪剌法,即取健侧穴针剌。百会穴,针尖向痛处,沿皮斜剌1.2寸。余穴针法与上述类似。一般头面部穴仅取患侧,其他部位可取两侧。刺激强度,太冲宜用强刺激,余穴均用中强刺激。剌激方法,用弹刺法:得气后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微微颤动,频率在次/分钟,尽力使酸胀感应扩散至痛区。每穴约弹针0.5分钟左右。所有穴位都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穴位埋植

1.取穴

主穴:太阳、头维、印堂、风池、阿是穴、合谷、足三里。

阿是穴位置:痛点。

2.治法

每次选用2~3穴。以普通静脉注射用的8号或9号针头作套管,1.5寸毫针作针芯。将0.2cm长的4/0号肠线浸泡消毒并送入针尖孔内。施术时,医者左手绷紧穴区周围皮肤,右手持针头,迅速刺入,至一定深度后,轻轻捻转提插待有酸胀之感,即注入肠线,用小块消毒纱布贴敷针孔。7日~10日治疗1次。

(四)刺血

1.取穴

主穴:太阳。

配穴:太冲、印堂。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不佳取配穴。太阳、印堂、均以三棱针点刺,刺破静脉,血止拔罐2分钟~3分钟。太冲针刺,仰卧取穴,得气后以大幅度频率捻转提插,行针3分钟~5分钟,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五)耳针

1.取穴

主穴:额、太阳、枕、神门。

配穴:颈、心、肝、耳尖、轮6。

2.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选4~5穴。急性发作期,可在其中2~3穴,以三棱针放血。余穴毫针刺后接通电针仪,采用疏密波,电刺激15分钟~20分钟。重者每日治疗1次,一般隔日1次。

(六)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太阳、印堂、攒竹、率谷、阿是穴(痛点)、后溪。

配穴:上星、头维、百会、痖门、风池、外关、足三里、列缺、涌泉。

2.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5~6穴。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波长.8nm,光斑直径5mm,光纤末端输出功率≥5mW,功率密度25.48mW/cm2,用单晶石英纤维传递光束直接照射穴位,每穴3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7日。

(七)耳穴刺血

1.取穴

主穴:耳背上1/3近耳根部显露的血管。

2.治法

多仅取患侧,如为双侧头痛或全头痛者,可取双侧耳穴。令患者取坐位,术者以拇食指在待刺之耳局部轻揉片刻,使之充血,血管显露,一般可见3条,以中间一条为最佳刺血部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迅速刺破血管并放血5ml左右。可于刺破血管后,任血自流。出血不畅,宜轻加挤压;出血不止,用消毒纱布按压止血。15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八)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阿是穴、风池。

阿是穴位置:风池穴直上5分。

2.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含量0.5mg/ml)。如双侧注射加注射用水1ml。

穴位每次仅用1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阿是穴在按压时多感到疼痛难忍并向同侧目眶或前额传导。以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刺入穴位至有酸胀后,快速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九)眼针加头针

1.取穴

主穴:上焦区、感觉区(上1/5、下1/5),血管舒缩区(上1/5)。

配穴:足运感区。

2.治法

先针眼穴,双侧均取。用5分毫针在距眼眶缘外方2分处,左眼顺时针,右眼逆时针横刺进针至皮下,得气后留针15分钟~20分钟,不施手法。继针头穴,用1.5寸~2寸毫针由上向下分段快速刺入头皮下,然后以次/分的频率双手快速持续捻转3分钟,每隔10分钟重复1次,共3次。上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十)穴位埋针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太阳、头维;(2)颞前线、颞后线(头穴)。

配穴:上星、百会。

2.治法

仅取1组穴,可固定选取,亦可交替使用。第1组麦粒形皮内针,常规消毒后,以镊子夹持皮内针柄,使针体与经脉走向垂直,沿皮横刺0.5cm~1.5cm,用胶布固定(有头发者宜剃去),病轻留针1日~2日,重者2日~4日。第2组用普通2寸~2.5寸毫针,以拇、食挟持针柄,快速沿皮横刺,按规定方向进针1.5寸~2寸,针柄靠头皮固定,留针24小时~48小时或以上,至疼止后起针。

(十一)体针

1.取穴

主穴:风池、太冲、天容。

配穴:外关、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疼痛最明显处。

2.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1穴,症状重者可取2穴。配穴据症情酌加。风池穴刺法:病人端坐,头倾低向健侧,取患侧穴,以28号1.5寸毫针,针尖平耳垂水平向对侧眼窝方向直刺,左手以酒精面球夹持针体,右手持针柄,双手协同慢慢刺入穴位深处,当刺至2寸左右深处时,如针尖触有橡皮样物(黄韧带),再轻轻刺入2分~3分,术者觉得针下有落空感,此时患者突然一颤动,并同时出现触电样感觉传至前额一侧,此时头痛往往立即消失,应马上退针。注意,缺乏经验的医师不宜用此法,以免发生意外。太冲穴针法:嘱患者仰卧闭目,以28号针,刺入太冲1寸~1.2寸左右,针尖宜指向足心,提插捻转1分钟,针感以强烈为佳。天容穴,快速进针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法,留针。留针期间可通以电针,连续波,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配穴常规针法,中等刺激。除风池穴外,余穴均留针15分钟~30分钟。每日1次。

(十二)全息针

1.取穴

主穴:头穴。

2.治法

嘱患者取坐位,双手微握,虎口向上。医者在第二掌骨头穴区域找得压痛点后,用26号毫针进针1.5cm~2cm,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暮途穷次,10次为一疗程。

(十三)其他措施

1.注意摄生,戒绝烟酒,防治身体的各种疾病。

2.平时可有规律的服用谷维素(10mg,每日3g)等药物,有助于减少和减轻发作。

医案一

毛××,女,29岁,农民。年12月13日初诊。(于书庄医案)

主诉:剧烈头痛2小时。

病史:下午突然发生剧烈头痛,病因不明。痛在双侧太阳穴部位,呈搏动性胀痛,痛势剧烈,难忍受。伴面红目赤。无发热恶寒咳嗽之症。既往无头痛病史。

检查:神清体健,痛苦面容,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清泻火热,通络止痛。

取穴:太阳、风池、头维、合谷、太冲。

治法:上述腧穴,太阳针刺放血。风池针向对侧外眼角方向刺入;合谷、太冲、头维3穴,用徐疾补泻之泻法。留针3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头痛逐渐减轻。

次日复诊,头痛未发作,只觉头昏,继按上穴针刺,改太阳针刺放血为徐疾补泻之泻法。针2次而告痊愈,观察10日,头痛再未发作。

医案二

陆××,男,40岁,教师。年3月8日初诊。(朱汝功医案)

主诉:头痛如裂已半月。

病史:患者于年2月19日始,因过度疲劳复受风寒,发作头巅疼痛,至24日疼痛加剧,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服止痛药及注射“杜冷丁”痛暂止,但5小时后复痛如劈,前额,眼球牵引痛,流泪畏光,高热39.8℃,用四环素、青、链霉素等药,热退而痛不止。3月4日救护车送上海××医院神经科急诊治疗,经脑电图,超声波诊断为“血管性头痛”,用消炎痛、地巴唑、七一莲等药,住院观察1天,疼痛减轻即出院,3天后头巅及两颞疼痛更甚而来针灸科诊治。

检查:痛苦面容,形体消瘦,面色白光白,汗出淋漓。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则:化浊宣络,和营止痛。

取穴:合谷(双)、足三里(双)、束骨(双)、通谷(双)、足临泣(双)。

治法:上穴均取,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四诊:3月14日,疼痛明显好转,欲吐已止,仍守上方出入,加后溪(双)、京骨(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六诊:3月16日,两颞部疼痛已止,头巅部疼痛亦减,惟目内眦至鼻交额左侧不减,仍守原法,原穴加内庭(双),得气后,针尾加电,留针30分钟。

九诊:3月19日,头巅痛基本好转,胃纳已佳,脉转小弦,舌苔薄白,守原法,取穴不变同前。

后嘱其在当地再针刺治疗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隔2个月来信说,回去后未见发作。

医案三

齐××,男,11岁,吉林省德惠县人。年8月12日初诊。(李一清医案)

主诉:左侧头部剧痛2年。

病史:左侧偏头痛2年,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头痛频繁,发作急暴,作止无常,以左颞部疼痛为著。剧痛难忍,患者以拳击头、撞墙,头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因怒气、睡眠障碍、过劳、看电视而诱发。伴目眩、恶心、呕吐。头痛休止期有烦躁、恐惧感。胸部CT、脑电图皆未见异常。

检查:神清语明,体质瘦弱,面色青黄,来诊时正值患者头痛发作,嚎啕大哭,以头撞墙,年寿与颞部青筋暴露,颞动脉显现剧烈搏动,恶心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征象。舌质红、苔微黄,脉弦数。

诊断:偏头痛。

治则:养血安神,清热止痛。

取穴:分二组。(1)颌厌、悬颅、行间、三阳络、二间;(2)四神聪、安眠、侠溪、肝俞、膈俞。

治法:头痛发作时取第一组穴,用泻法,留针可达1小时。头痛休止时。取第二组穴,除侠溪用泻法外,其余穴位皆用补法,留针20分钟。日针1次。头痛发作呈持续状态时,1日可针2~3次。10次为1疗程。

初诊时正值患儿头风大作,即按上法取穴施术,留针1小时许,头痛缓解。连续依上述治则针刺3个疗程,头风得到控制,头痛消失,停止治疗

半年后头痛复发,疼痛部位同前,但头痛时间短暂,头痛程度较以前大为减轻。又针刺2个疗程。口服头痛1号(当归、川芎、五味子等养血安神药),每次5粒,日服2次,连服20天,症状消失,舌象、脉象恢复常态。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umr.com/zz/1271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