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脑科锁孔开颅之动脉瘤夹闭1

主刀:吾太华主任;编辑:罗似亮;指导:吾太华主任、左德献教授;医生团队:李正阳、邓少勇、许锡镇、马赞、罗似亮、张明亮、侯浩波

///一引文///

随着神经外科医疗器械、术中监测手段的进步,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手术方式已向微创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尝试从眉弓下锁孔入路,并通过临床不断改进,逐渐取代翼点入路,成为用钥开颅锁孔夹闭动脉瘤的主流方式。

此后,额外侧锁孔、颞下锁孔等逐渐开展,锁孔开颅已成为临床重要术式。我科近几年在这一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做一下分享。

二CASEONE

二.1基本情况

患者赖**,女,50岁,因“突发头痛头晕1天”于-11-21入院

查体: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颈亢3横指,四肢肌力4级,病理反射未引出

初步诊断:1.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2级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二.2术前颅脑CTA

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分叶状、宽颈、朝内下方生长,破裂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3术中体位、切口、及骨窗

手术取仰卧位,垫高左肩,头右偏15°,围绕翼点,做沿发际前缘长约4~5cm的弧形切口,在蝶骨嵴颅底部磨出直径约3mm的骨孔,铣开直径约3.5cm骨窗。

二.4动脉瘤夹闭情况显露动脉瘤,分离瘤颈,临时阻断A1,夹闭动脉瘤,观察动脉瘤夹闭完全,释放临时夹。超声多普勒提示夹闭前后上述血管流速正常;荧光造影见动脉瘤不显影,其余脑血管显影良好;术中电生理监测未见异常。二.5术中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elect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二.6术中超声多普勒二.7术后复查头部CTA

颅内无新增出血、及梗塞,动脉瘤夹闭完全,双侧大脑前动脉显影良好。

二.8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患者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无视力、视野障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

三总结

锁孔技术是以最小的骨窗获取足够的手术视野,缩短了开颅时间,减少了手术因素造成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

颅内越是深在的部位,通过调整显微镜角度,在小骨窗下获得的视野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手术操作。

锁孔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步骤与常规的显微手术基本无区别,可用相同的方法处理锁孔显微手术遇到的出血。

END

护士团队:琚玲秀护士长、李春苗、戴小程、徐兰兰、张嘉玲、蔡小姬、曾超红、陈明芬、戴心怡、高亚琳、黄柄楠、揭英杏、李丽思、刘芳、刘慧、刘丽琼、刘言、刘叶林、刘益晨、龙飘、饶美琴、万梓琴、徐娜、银霞、赵靖、周成、周杨

神经外七科简介

医院重点科室之一。学科以神经外科专家吾太华主任为学科带头人。

由左德献教授参与临床指导,拥有一批研究生学历医师的专业医疗团队。

科室具备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导航定向、脑内窥镜和立体定向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学科以颅内出血性及缺血性血管疾病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主要特色,对各种颅底、颅内肿瘤、重型颅脑损伤及各种神经外科疑难杂症、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干占位病变、颅底及颅内各种肿瘤应用微创神经外科理念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力求让患者在最小创伤下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疗效显著。

吾太华神经外七科主任现任:

中华医学会广东神经外科分会血管病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组委员;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特约编委。

个人简介:

主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医院从事神经外科三十余年。

临床经验丰富,能开展颅底围脑干区肿瘤的显微切除手术、神经导航下功能区及深部肿瘤手术、激光刀及“超声吸引”下大型脑膜瘤手术、经单鼻孔蝶窦垂体瘤切除术、脑室镜辅助下肿瘤手术及脑室造瘘、尤其对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有较深的造诣。

同时擅长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各种类型成人及儿童的脑积水分流术;及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高血压脑溢血、颅内感染等的治疗

团队照片

神经外七科

Cerebrovasculardiseasecenter

谢志文科室助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ckumr.com/jc/12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