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者寄语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在合适的中间导管、导引导管强有力的支撑下,微导管或支架导管才能保持很好的稳定,从而达到有效、快捷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目的,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Tethys?中间导引导管作为一款优秀的国产中间导管,有16cm柔软的头端,采用线圈+编织的复合渐变结构,便于输送,兼顾了导管操控性能和抗折性能,并有很好的支撑性。同时有比较大的内腔,在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时可以抽吸血栓,提供了良好的再通率。病例介绍
????????????????????????????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
年龄:53岁
主因:“头痛外院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由外院转入。
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情况:神志清,一般状况尚可,无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
脑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未破裂动脉瘤。
术前诊断
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未破裂宽颈动脉瘤,载瘤动脉局部有很长的一段扩张
术前讨论
脑血管造影后与家属沟通,考虑动脉瘤绝对宽颈,且局部颈内动脉局部有一段扩张,采用普通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复发率可能高达10%-20%;密网支架成功率高,且治愈率高,故建议行Pipeline或Tubridge密网支架植入术,家属考虑后要求行Pipeline密网支架植入术。
工作角度造影及3D显示宽颈动脉瘤,且颈内动脉很迂曲。
治疗经过
8F导引导管置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内置6FTethys?中间导引导管、cm泥鳅导丝同轴送入。泥鳅导丝置于近端,不需要走远,然后Tethys?中间导引导管自行进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显示了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通过性能非常优秀。植入1枚Pipeline4.5*20支架。支架释放过程中Tethys?中间导引导管非常稳定,无任何的后退现象。推送密网支架过程中,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支撑力很好,没有一点后退。释放完支架再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无痉挛及损伤,释放密网支架过程中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没有一点后退,显示其支撑性能也非常优秀。术后造影显示血管没有痉挛及损伤,说明此款中间导管软硬适中,非常适合困难通路血管的建立。术后3D重建显示支架贴壁很好,动脉瘤内造影剂也明显滞留。病例总结
1.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材料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国产神经介入材料的进步,选择合适的介入材料,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结合合理的技术手段,将有助于解决困难手术入路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风险。
2.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有柔软的头端,在8F导引导管的支撑下,能独立很好的进入目标血管,不易回弹;具有优异的通过性,甚至可以不需要导丝就可以通过迂曲部位,直达远端。释放密网支架过程中Tethys?中间导引导管没有一点后退,显示其支撑性能也非常优秀。术后造影显示血管没有痉挛及损伤,说明此款中间导管软硬适中,非常适合困难通路血管的建立。
术者简介
第一术者
张国忠
医院
医学博士,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届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市级科研基金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15余年,主要从事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及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年治疗量近例。擅长急重症脑血管病的综合救治、围手术期病人的优化管理,在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CCF、颅内动静脉血栓性疾病、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的复合开通及复杂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手术指导
冯文峰
医院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第七届编委会通讯编委。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同时熟练掌握了血管内介入技术和开颅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处理脑血管疾病,尤以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血管疾病见长。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主持广东省科研基金3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60余篇。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